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张之洞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①《全集》,卷二百二十四,诗集一,送冯竹儒。
  ②《全集》,卷二百二十六,诗集三,连珠诗。
  ③《全集》,卷二百二十四,诗集一,《座主萧山朱尚书六十寿辰》。
  ④《全集》,卷二百二十四,诗集一,《东海行》⑤《全集》,卷二百二十五,诗集二,《汉上秦台》。
  ⑥许编《年谱》卷一。
  ⑦《世载堂杂忆》第82页。
  ①《全集》,卷二百二十四,诗集一,增祥跋语。
  ②张秉铎:《张之洞评传》,台湾中华书局印行,1972年版,第239页。
  ③《杜工部词》。
  ④《全集》,卷二百二十七,诗集四,《白日—首示樊山》。
  ⑤《全集》,卷二百二十七,诗集四,《情春》。
  ①许编《年谱》卷九。
  ②《全集》,卷一百二十二,电牍一,致琼州朱道。
  ③《全集》,卷二百十四,书札一,与王廉生。

 
第三节“私利不可讲,而公利却不可不讲”
  据辜鸿铭回忆,他于张之洞幕府中——
  一日晤幕僚汪某,谓余日:“君言皆从是非上著论,故不能耸听。襄帅为人是知利害不知是非,君欲动听,必从利害上讲,始能入。”后有人将此语传文襄耳,文襄大怒,立召余入,谓余曰“是何人言余知利害不知是非?如谓余知利害,试问余今日有诺大家事否?所谓利者安在?我所讲究者乃公利,并非私利。私利不可讲,而公利却不可不讲。”①明于公私之分,公而忘私,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极被推崇的美德之一。历代先贤于此既有嘉言传世,更以懿行感人。先秦哲人韩非子论道:“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②宋代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③的千古名句,将政治家公而忘私的品质升华到崇高的境界。而包拯、海瑞更以其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政绩,赢得黎民百姓的“青天”赞誉。当然,先哲、贤臣们所谓”公心”、“公义”,非指全民利益,而是指君国的整体利益,张之洞的“公利”说也属这一范畴。
  综观张之洞一生,确如他自己所言,“私利不可讲,而公利却不可不讲”,在明于公私之分,公而忘私方面,严以律己,终生不渝。这在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的晚清政坛中,尤显其难能可贵。之洞为表白心迹,曾以“广雅”为其于两广所设书院、书局命名。幕客梁鼎芬为此释曰:“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大而能正,公元愧焉。”④前文论到,之洞一贯主张“任人者治”,”凡百政事,皆须得人”。他任用属员的首要标准,是人品、气节。这也是辜鸿铭以他为“儒臣”而与曾国藩、李鸿章等“大臣”相区别的根据之一:“文忠(指李鸿章——引注)步趋文正,更不知有所谓教者,故一切行政用人,但论功利而不论气节,但论材能而不论人品。”①之洞笃信“修己以安人”②,“其身正,不令而行”③的先儒教诲,认定“恤民必先恤官,治官必先治己”④,“官无瑕疵,四民自然畏服,不必专心致志惟务箝民之口,须当惠法兼施,尽父母斯民之道。”⑤他号召士子们,“廉正无欲,必有政绩可观”⑥,以清正廉洁之风,为下属作出表率。
第 63/117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