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左宗棠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④《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91-92页。
  ⑤《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70页。
  ⑥《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96页。
  ①《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1页。
  ②《与孝威孝宽》,《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8页。
  ③《与癸叟侄》,《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5页。
  ④《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61页。
  ⑤《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60页。

 
第五章左宗棠的洋务思想
  洋务思想,是对洋务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有倡导作用的思想,它在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形成为一股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新的社会思潮,其主要内蕴为"求强"与"求富"。本书传主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的开拓者之一,对其洋务思想的形成、内涵及特色进行探讨,是本章所要阐述的重点。

 
第一节"求强"观与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主张
  左宗棠"求强"思想的形成,与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对中国的冲击紧密相关。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左宗棠在湖南乡间已密切注视"洋事"的动向。他对"洋事于屡次挫衄之余,忽又失利",而感到"愁愤何可言",主张"编泊埠之船,讥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以之制敌"。①这表明左宗棠谈论洋务的思想已开始萌芽。他把当时与外国打交道的事务称作"洋事",而不用习称的"夷务",表明他的意识比那些习惯于闭关而视西人为"夷"的人们多少有点开明之处。而且他还指出:"洋事卒支离至此,令人愤懑。""彼族轻我甚矣,率数十艇之众越重洋九万里而来,屡战而屡利,我屡却而屡受其侮。"②可见他已朦胧意识到中国已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局"之中。
  把左宗棠的这些想法同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思想认识做些比较,可以看出左氏的思想是有独到之处的,且与当时进步思想家有相通的地方。
  首先,对"夷"、"洋"的看法。"洋务"一词由"夷务"转化而来。明清之际,来华的外国人被称为"夷人",成为惯语。鸦片战争前,伴随着外国武力进逼的步步加紧,英国侵略分子胡夏米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因苏松太道吴其泰在给他的批文中有"该夷船"的字样,认为是对他的"凌辱",在抗议中说"英国终不是夷国,乃系外国"。双方引经据典,进行舌战,吴其泰只好改称"该商"含混过去。③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谈判期间,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声称:"夷字不美,嗣后望勿再用"。而在谈判现场的吉林副都统咸龄却搪塞说,孟子曾把舜称为"东夷之人也",可见"夷"字不是蔑称。似乎战败的面子要恃口角占上风来挽回,可谓昏愦。尽管双方"争论字义,良久未定,"①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还是在不书写"夷"字的情况下签订了。左宗棠能较早地把同外国打交道的事情称作"洋事",说明他并不是在文字的用法上囿于成见,关键是如何寻求御外之方。
  其次,对西方"船坚炮利"的认识。早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两广总督卢坤在上奏描述泊于虎门之外英国兵船的情形时说:"该夷人除炮火外,一无长技"。"倘该夷人自恃船坚炮利,阴蓄诡谋,不听约束,犬羊之性急则反噬,则驱逐出省,不能不示以兵威"。②而实际上卢坤所依靠的不过是刀矛弓箭、帆篷舟楫,他只是看到了英人的船坚炮利,却根本提不出克敌致胜的方略。与此相反,林则徐在广东主张的是"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以通夷之银两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其利,造船必求其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祈裨益实非浅鲜矣"。③魏源进一步在《海国图志》谈"议战"时指出:"英夷船炮在中国视为绝技,在西洋各国视为寻常。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法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分携西洋之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抡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如钦天监夷官之例。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他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①左宗棠当时对西方长技的认识虽不如林、魏那样深刻,但他能闪现出设厂造船,"以之制敌"的思想火花,这是难得可贵的。因为在那个时代,朝野上下对"师夷长技"普遍取敌视态度,林则徐"制炮造船的建议被道光皇帝硃批为"一片胡言",魏源的《海国图志》也遭到守旧势力的诋毁,林、魏的主张只能束之高阁。第三点是"变局"观的出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黄钧宰首倡此说。他指出,中国人"初不知洋人何伏,英法何方也。乃自中华西北环海而至东南,梯琛航赆,中外一家,亦古今之变局哉。"②此后,黄恩彤也说:"迨英吉利立市开关,粗角条理,而米利坚、佛兰西各使踵至,均不免非分之干,其余各小国亦窃睨其旁,妄生觊觎,均数百年中外一大变局也。"③变局观的提出,对于重新审势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此时的变局思想还主要基于对面方列强不断东犯的初步认识。左宗棠对英国"数十艇之众越重洋九万里而来"所发出的惊呼,恰折射出他对变局的最初理解。
第 85/110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