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指挥无礼,但诗人并不以之为村野之丑,反而极其珍视这种"人情",一直饮到皎月东升仍未离去。
草堂一带的景色更是幽美宜人:
田舍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榉柳枝枝弱,批把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后人对第二首颇多赞誉,如宋人叶梦得云:"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著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捻。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石林诗话》卷下)实际上此诗通首皆好:首、尾两联互相呼应,以城市之繁华反衬草堂所在地之幽静,"轩槛敞"、"眺望赊"不但写出了居处、视野之宽敞、开阔,而且也衬托了心境之舒畅。中间两联俱为写景,然一写远景、大景,一写近景、细景,前者境界开阔,后者生机盎然,都与诗人的心情相合。清人金圣叹评此诗曰:"前半幅,写胸中极旷。后半幅,写胸中自得也。"(《杜诗解》卷一)甚当。第一首一向不太受人注意,实际上也是一首绝妙的田园诗。首联写环境之幽僻,颔联写居人之悠闲,颈联写树木之茂繁,尾联写禽鸟之自在,组成了一幅江村晚景,一切是那么的宁静、和谐!尾联是唐代田园诗中少见的佳句:鸬鹚是一种水鸟,蜀人常饲之使捕鱼。现在它们站在渔梁上面展开双翅,在夕阳光中晒它们的羽毛,可见这时村民一天的劳动已经结束,而且村头一定是人迹罕至,所以水鸟能如此的悠然自得。只有写诗注重写实并且亲身体验了江村日常生活的杜甫才能写出这种真实而生动的景象,而王、孟等人虽以田园诗人著称,但他们是以隐士的眼光去远观甚至是想象农村之景,所以他们咏及渔人的诗句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瞑》,《全唐诗》卷一二六),"白首垂钓翁,新妆烷纱女"(孟浩然《耶溪泛舟》,《全唐诗》卷一五九)之类,从未写出"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这种充满泥土气息的诗句。
把平凡的日常生活情景写入诗歌,在杜甫之前只有陶渊明作过尝试。但陶诗数量不多,所咏的生活内容也比较单调,所以朝着这个主题走向进行开拓的使命仍有待于杜甫来完成。杜甫在蜀地五年的创作与入蜀前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主题走向的变化,日常生活情景成为诗人吟咏的主要对象,许多为其他诗人所忽视的生活细节在杜甫笔下都成了绝妙的诗料:与老妻乘小艇出游,稚子叫怒索饭,野人送来朱樱,秋风刮走屋上的茅草,等等。让我们看两组七言绝句:
绝句漫兴九首
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其二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其四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其五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其六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自在掩柴门。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