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董仲舒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其次,董仲舒还以汉代以来的历史,说明了"更化"的必要。他认为,自汉朝建立以来,秦朝的"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扞",再没有比这腐烂之甚的了,如上面所说,朽木粪墙,不可雕污。汉继秦就是这样的政治,而未能"更化",所以自汉以来虽欲善治,亦无可奈何,以至"法出而好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加无益。他把这种状况比之不调的琴瑟,必解而更张才可弹奏。他说:窃比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汉得天下以来的历史亦说明,汉继秦乃继大乱之后,如不调之琴瑟,不更张琴弦,有好的琴师,也弹不出好的乐曲来;为政应改革而不改革,就是有大贤在世,也治理不好。汉朝以来,虽一直欲治而不得善治,就失之于当改革而未改革。
  正是基于历史和汉朝以来的经验教训,根据继乱世者道变的理论,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退而更化"的主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蛛)[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① 以上均见《汉书·董仲舒传》。
  ① 《汉书·董仲舒传》。
  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①汉继秦之后刘氏临政以来,虽愿治已七十余岁,但由于未行更化,所以秦之遗毒余烈未灭,始终未能善治。正是因此他给汉武帝开出了欲善治必须"退而更化"的处方。"更化"也就是改革,就是要汉武帝一改汉代以来所实行的与秦没有多大区别的大政方针,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由此也表明,以往把董仲舒所提出的改革,只限于所谓改正朔、易服色、徙居处等无关紧要的"改制",而否定其改革包含政治、大纲、人伦方面的内容,是不符合董仲舒的"继乱世者其道变"及继乱世必须"更化"的思想的。这从下面改革的具体内容看得就更清楚了。
  ① 《汉书·董仲舒传》。

 
二、政治上的"大一统"与思想上的"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天人策》篇提出汉继秦必须"更化"的同时,还向武帝提出了进行"更化"即改革的种种方策,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思想上的改革,即实行"大一统"和"独尊儒术"的方针。
  何谓大一统?我们没有见董仲舒给它下任何定义,但在《天人策》篇有三段话,明显是讲大一统内容的。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日,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好其问者。《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木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于上述三段话,虽然我们还不能用一句话来简明地叙述出大一统的内容,但对它的主要意思似可作这样的概括:《春秋》倡大一统,以一元为始而正本;王者乃国之元本,上承天意,以正朝廷,统百官,壹万民,率四方;为此,王者必须独尊孔氏,而罢黜百家,灭息邪辟之说。把这些内容加以分析即可看出,董仲舒所提出的大一统主张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政治上的统一,人君为国之元首,上承天意,以统一一国之民,统一一国之政令,这就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是思想或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这就是他建议的抑黜百家,唯一儒木,即一尊于儒学。
  董仲舒这种大一统思想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对先秦以来要求统一思想的继承和总结。早在经过春秋和战国的前期进入战国中后期之时,当要求统一中国的曙光开始照耀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大地之时,荀子就提出了国家"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①他还指出:"天下不一,诸侯俗反,则天王非其人也。"②为此,在《非十二子》篇中他提出了"一天下"和"六说者立息"的思想。在荀子之后,他的学生韩非子为了推行法家的学说也指出:"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今兼听杂学缨行同异之辞,安得无乱乎?听行如此,其于治人又必然矣。"③《吕氏春秋》正是在接受了上述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④何以如此?他说,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先,兒良贵后,此十人皆天下豪士,各有道理,因而也就不得一之。然而,"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持之也。① 《荀子·致士》。
  ② 《荀子·王制》,其中"俗"通"欲"。
  ③ 《韩非子·显学》。
  ④ 《吕氏春秋·不二》。
  一则治,两则乱。"⑤有鉴于此,秦始皇统一于法,并依靠自己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并吞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而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反过来又给予思想和意识形态以巨大影响。所以恩格斯指出:"没有统一的君主就决不会出现统一的神,至于神的统一性不过是统一的东方专制君主的反映。"①当然不止是统一的神,大一统的思想,也是与统一的专制君主的出现相关联的。例如,正是在上述的历史背景之下,《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在解释《春秋》经"元年春王正月"时,"公羊传"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表明,早在董仲舒之前,随着统一中国任务的提出,以及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政府的建立,便已经提出了"大一统"的理论。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无疑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符合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及皇权的需要。董仲舒所生活的时代,是刚刚经过农民战争的洗礼而建立起来的汉朝的前、中期。这时,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虽然已经显露并有所发展,但是尚未激化。如果把这一矛盾与当时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即与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政府同封建割据势力的矛盾相比,它显然还不能说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只能是后者。所以,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主张虽然可以强化封建政权对农民的统治,但从当时看,其主要矛头则是指向封建割据势力的,目的主要是在反对封建割据的斗争中,加强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政府的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制,当时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封建皇帝的权威。
  所以,董仲舒政治上的一统主张,都是为着实现这一目的的。综合其这方面的思想,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董仲舒认为,天子者,"号天之子也";人君"受命",乃"百神之大君"的"天意之所予也"。这明显是要借助于"君权神授",来为皇帝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这样,皇帝便被神圣化了,而皇帝当然也就可以神圣的天之骄子的身分,假以天意,来统领天下和号令一切了。这可以说是董仲舒提出政治上一统于天子的最基础的一条。
第 72/8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