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董仲舒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① 《春秋繁露·仁义法》。

 
第十章取法于天的王道论
  董仲舒的儒学体系,除开哲学思想,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政治思想。显然,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而其政治思想则是哲学思想的贯彻和归宿。由此表明,董仲舒的儒学体系同他之前的儒家思想一样,有着明显的经世致用的传统,直接与现实政治密切相连,并为现实政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观照,其社会政治观,乃是其整个儒学体系所要环绕解决的中心问题。
  董仲舒的社会政治思想包括取法于天的王道论(一般政治思想)和汉继秦必须更化的政革思想。这两方面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为了更好地把握其王道论,也为了突出其改革思想,现将其化作两章,分别论述。本章先讲王道论。在这个问题上他也继承了孔、孟、荀的思想,但也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一、王道取法于天
  董仲舒的一般政治思想,主要就是他的王道论。在董仲舒看来,君人者国之元本,其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枢机之发,乃荣辱之端也,失之毫厘,驷不及追。故为人君者,谨本详始,谨小恒微,以求自己的言行合于王道。董仲舒王道论的第一个特点,也是最大特点,就是王道取法于天。
  王道取法于天是建立在天子受命于天这个前提之下的。天子受命于天,如子受命于父,故须尽人子之道,尊天,敬天,事天如父,其治天下,亦必须法则天地,承天意以从事,即以天道为君道或王道。这是董仲舒反复说明了的:王道参天地矣。①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②王者承天意以从事。③王者配天,谓其道。④天子者,则天之子也。⑤为人君者,其法取象于天。⑥除此之外,类似者还有许多,如说:"圣人视天而行"①;"圣人副天之所行以为政"②;"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③;"明王??取天之道"④;"圣人之道,同诸天地,荡诸四海,变习易俗"⑤;等等。这些显然都是说,王者之道就在于效法天地,按天道办事,以天之意为己意以从事。
  王者为何取法于天呢?董仲舒首先从"王"字的结构作了分析。他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如循之诸人,法其数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归之于仁。"⑥这段话表明,王者就在于贯通天道、地道与人道,法天地之道而用于人道,这也就是王道:唯天之施而施其时,法天之命而循诸人,法天之数以起事,治天之道而出法,治天之志归于仁。其次,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⑦这是说,为人主者,按天道办事,就会获得天下大治的效益,否则就会天下大乱,所以人主应明于在身与天同者而用之。第三,天下之治乱与否,又直①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② 《春秋繁露·基义》。
  ③ 《汉书·董仲舒传》。
  ④ 《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⑤ 《春秋繁露·郊语》。
  ① 《春秋繁露·天容》。
  ② 《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③ 《汉书·董仲舒传》。
  ④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第 67/8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