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董仲舒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是父亲授命;一个国家,是皇帝授命。因此,家庭存在的是父亲的专制,国家则是皇帝专制。这样,为人子者,在家庭,对父亲需行孝道:为人臣者,在国家,需向皇帝尽忠。因而君权与父权在封建社会获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地位。整个封建社会从上至下就笼罩在这种封建的宗法关系之下。
  由此也就表明了"父为子纲"的孝道在封建社会是多么重要了。因此,董仲舒明确提出,孝佛乃人君法天而立道的为国所崇三本中的第一本,亦是为政之三端的一端:夫为国,其化莫大于崇本,??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涕,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③传日:政有三端:父子不亲,则致其爱慈;大臣不和,则敬顺其礼;百姓不安,则力其孝悌。孝悌者,所以安百姓也。这里所说,无论是为国之化的三本也好,还是为政之三端也好,其实质和目的,都在于以封建的人伦关系来推护封建工朝的统治,也就是把推行"父为子纲"所倡导的孝道,看作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武器,甚至是头等重要的精神武器。这一点无疑表明了"父为子纲"在三纲中的重要地位。
  "夫为妻纲"。这是三纲的重要一环。夫妻关系在任何社会都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只是不同的社会,夫妇之德亦有不同。董仲舒对夫为妻纲的规定,显然是体现了其封建性。他也是从天那里为"夫为妻纲"寻找根据的。在他看来,夫妇之义也是法于"阴阳之道","夫为阳,妻为阴。"这是前面所已指出过的。不仅如此,在《循天之道》篇中他还把一般男女比附于阳阴,他说:"天地之阴阳当男女,人之男女当阴阳"。天任阳不任阴,因而"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这样,夫贵而妻贱,便也是天的规定了。然而在封建社会也有贵妇和男仆,董仲舒认为:"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②即是说,不论丈夫的地位多么低贱,都属于阳,而妻子则不论其地位如何高贵,却仍然属于阴。也就是说,夫为阳而贵、妻为阴而贱,是永远如此,定而不可移的。正是因此,在封建社会,丈夫常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就是由此而来。也正是由于夫阳而妻阴的关系,董仲舒又提出了"妻受命于夫"的观点,要求妻子绝对听命于丈夫,不准对丈夫有任何的不忠行为,以致丈夫亡故了,也要作妻子的守节。一个"节"字真不知坑杀了多少妇女。这就是董仲舒的所谓"妻不奉夫之命,则绝"所必然引出的恶果。
  总之,从董仲舒提出的上述三纲可以看到,到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奴隶制的人伦关系随着奴隶制度的灭亡已被历史所埋葬,新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在主要生产领域已经建立,但是封建的伦理观念尚未建立起来,因此,到西汉中期,董仲舒提出了一套适应于封建生产关系的、以三纲为核心的伦理观念,便成为时代所必需。因此,应该充分认识这一伦理观念变革的必然性和它的进步意义,绝不可以其确立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而否定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当然,也应该承认这一伦理观念的进步所具有的局限性,并认识它的进步是以牺牲"从道不从君"这一早期儒学追求真、善的精神为代价的,而且这种伦理观随着历史的发展,必将成为近代工商业发展的侄桔,为民主革命所不容,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民主,更是格格不入。这也适用于对他提出"五常"观念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评价。
  ③ 《春秋繁露·立元神》。
  ①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②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二、作为封建道德原则的"五常"
  如果说董仲舒所说"王道之三纲"规定了封建社会的主要人伦关系,那么他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便规定了封建社会的主要道德原则。
  我们知道,孔子的道德观主要讲仁,仁与义尚未细加分别,同时还讲到忠、恕、敬、孝、悌、礼、智、勇等,特别是还连提恭、宽、信、敏、惠,但却未见"五常"的说法。《中庸》在孔子之后,特别强调了智、仁、勇三达德。此后孟子首次并称仁、义,把仁义作了区分,特别是把仁、义、礼、智列为人之四种善端。荀子亦讲仁、义,但他尤为重礼。只是到了董仲舒,才并提仁、义、礼、智、信,且将其概括为了"五常之道"。这就是在中国哲学史上提出"五常之道"的大致历史过程。
  在董仲舒的著作中,除了"三纲"、"五常"的说法,他还有:"三纲五纪"的说法。"三纲"已如前述,"五纪"为何?是否就是"五常"?他没有说。《洪范》九畴曾有"协用五纪"之说,但那"五纪"指的是天象和时令,看来董仲舒与"三纲"相配的"五纪",似与《尚书》"洪范"中的"五纪"不甚相合。从董仲舒所说:"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礼,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①来看,有可能就是"五常之道";或者即使不是"五常之道",亦应属人伦道德规范。这一点可从董仲舒之后的纬书《含文嘉》所讲"三纲六纪"中之"六纪"的内容可略资佐证,此六纪为:"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当然,要作出确切的论证,尚需有新的资料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董仲舒所提"五常之道"又与天之五行相当,当然亦转而与五官相配,如他说:东方者木,农之本,司农尚仁,进经术之士,道之以帝王之路,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南方者火也,本朝,司马尚智,进贤圣之士,上知天文,其形兆未见,其萌芽未生,昭然动见存亡之机,??中央者土,君官也,司营尚信,卑身贱体,夙兴夜寐,称述往古,以厉主意。??西方者金,大理司徒也,司徒尚义,臣死君而众人死父。??北方者水,执法司寇也。司寇尚礼,君臣有位,长幼有序,??董仲舒为什么要把五常与五行相配呢?我以为这仍是受命于天、取法于天之意的贯彻。他把五常与五行联系起来,这样就又在天那里为五常找到了最后的根据:木-习农-仁;火-司马-智;土-司营-信;金-司徒-义;水-司寇-礼。既然人的"五常之道"符合于天之五行,这样,修饬五常之道,便成为人君行王道的重要内容。如说: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旨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好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②这里一方面讲明了五常之道所包含的五种道德原则或规范,另一方面则说明了实行这五种道德原则的意义。这个意义,照董仲舒所说,一是"德施于方外,延及群①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①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生";二是使王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合而言之,就是"教化立","堤防完"、"习俗美""奸邪止",从而保佑封建统治永永无疆,万年长存。这就是说,他把这五种道德原则的贯彻,完全看成了巩固封建统治,防众民造反作乱的堤防。下面就来分别作一简述。
  "仁"为五常之冠,所以首先讲"仁"。
  虽然"仁"的概念出现很早,但成为"仁学",则为孔子所创,涵义有二:一为人生及对社会的最高理想,这就是所谓人道精神;二作为道德原则,为五常之冠,且贯穿于义、礼、智、信。"仁"作为人道,涵义极深,这里不予探讨;"仁"作为道德原则,其涵义极广,但主旨简约,境界高极,而平实切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十几条: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①仁者"先难而后获"。②仁者"爱人"。③"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仁者,"其言也讱";⑤仁者"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①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②仁者"安人"。仁者"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与夷狄,不可弃也。"仁者"能行五者于天下,??曰:恭、宽、信、敏、惠。""仁者必有勇。""仁者静??仁者寿。"除了这些,孔子有时还从否定的意义上对仁作了某些规定,如说:"仁者不忧。"⑧"苟志于仁矣,无恶也。"⑨等等。综合孔子对仁的这些规定或界说,可以看到,尽管仁的涵义很广,几乎包括了他认为的一切有益于人及有益于封建社会的行为和品德,可是,在这众多的涵义之中,有一最基本的涵义贯穿其间,这就是他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再把这两句话所表现的精神加以概括,那就是他所说的"爱人"二字。不过,通观孔子之"仁"所谓"爱人",虽属一抽象原则,但从其所论来看,又有一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逐步延伸过程。例如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他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① 《论语·雍也》。
第 56/8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