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董仲舒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在董仲舒看来,圣人是天神的儿子,斗筲之人是鸟兽,因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都不应被看作人。也正是因此,圣人之性与斗筲之性便也都不能名为人性了。这样就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了。
  为了说明中民之性的特定涵义,要首先搞清"中民"这个概念,我们既已知道了"圣人"和"斗筲之民"的内涵,那么"中民"便应该是除了圣人和社会上一切"斗筲之民"之外的上至公卿、下至庶民的一切人等。具体说它应该包括以下两部分人:除开圣人及统治阶级中的"斗筲之民"以外的统治阶级的成员;除开被统治阶级中的"斗筲之民"以外的被统治阶级的成员。这两部分成员仑在一起,可以说是包括了封建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所以他又经常把"中民之性"说成"万民之性"。这是否是阶级调和论呢?如果有人一定要这样说,也可以这样说,这并没有冤枉他。他的确是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混到了一起统称为中民。当然还不止于此,"斗筲之民"也是把统治者① 《春秋繁露·竹林》。
  ②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中的一些人与被统治者中的一些人混到了一起。可是,在封建社会,虽然社会上的人被分为三、六、九等,等级之间界限森严,但从皇帝和圣人之下,上至非圣人的公卿,下至庶民,却被统称为万民,这也正是为了维护封建皇帝及圣人的神圣性和绝对权威的需要,以便更好地维护以封建皇权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政权。在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的理论家,都要竭力混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界限,麻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阶级意识,因此,董仲舒这样做,自然也没有什么奇怪。
  由此也就说明,"中民"和"中民之性"显然都不是阶级概念。有人把"中民"看作是阶级的概念,或认为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般成员",或指"被统治者",显然都不符合董仲舒的本来涵义。所谓"中民之性",当然也不是某一阶级的人性,而只是表示人性品级的、界于上品与下品之间的一种品性,即是既非绝对善质、又非绝对恶质的善质与恶质混合的、可导而上亦可导而下的人性,这就是董仲舒"中民之性"的本来意义。
  为什么说名性以中呢?因为反性之名,性乃质也,天生之朴,有善质亦有恶质,因而必须待教而善。以此来考察"圣人之性"和"斗筲之性",显然都与此意不符。而"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复二十日而后能力雏,茧待缫以涫汤而能力丝,性待惭于教训而后能为善。①可见,只有"中民之性"符合名性的条件。这一点从"民"之名号的来源也可得到体现。如说:民之号,取之瞑也。使性而已善,则何故以瞑为号???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当其未觉,可谓有质,而不可谓善,与目之瞑而觉一概之比也。这段话以民之名取之瞑,并将性比之瞑,阐明了目瞑而有见质,但不可谓见,必待觉而后见,以此喻民之性有善质,而不可谓善,必待教而后善。由此亦表明名性何以中民之性名之。
  综合董仲舒对"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的论述可知,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性三品"之说,而且说只能名性以其中,但他终究提出了人性的上、中、下三个等级,这就为性三品说的提出奠定了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① 《春秋繁露·实性》。
  ①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三、较析与评价
  对于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历来就有近孟说,亦有近荀说,更有盂为正、荀为反、董为合的说法,此外还有孔、盂、荀的融合说。这样便提出了一个与孔、孟、荀诸子的较析问题。前两节我们已从不同角度对董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作了初步论述,较析的实质仍是一个涉及董子人性论本质及评价的问题。下面就通过较析对其人性论的本质作进一步的阐述。
  我们知道,董子在建立其人性论的过程中反复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所谓人性,就是指人之为人的特性,而不是同于禽兽者。为此,他批评告子的"生之谓性",实是把人性与牛性、犬性视为相同。他认为,人区别于禽兽者,就在于人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①此四心也就是他所谓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当然,"善端"不是已完成的善,需要"扩而充之",否则,于国不足以"保四海",于家则不足以"事父母"。②由此看来,孟子似未完全否定人性有不善的成分。他甚至曾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③"无教,则近于禽兽。"④不过他认为,告子所说食、色、声、臭,乃人之情欲,与禽兽者同,因而不是性。人之为人的特性,只能是人所固有之四种善端。这样他就把性善变成了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先验的东西。对此,董仲舒从重王教的立场出发,显然已经看到了它的矛盾和荒谬性。所以,他回到告子的"生之谓性"的观点,提出了"天质之朴谓性"和"性待王教而善"的思想。这样一来,他就克服了孟子先验唯心的人性论,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董仲舒这一思想包含的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董仲舒这一思想的产生,与孟子的人有"善端"、需"扩而充之"、"无教,则近于禽兽"的思想不无联系。之所以有人说董子的人性论近孟,主要原因也就在此。不过,此说之不能成立,就在于其只见二人相承接之处,而未见董子对盂子的批判,忽略了二者的根本对立:孟子强调的是性本善,董子则完全否定性善论,认为性只有善质,质为天生,善乃教成。董仲舒提出性如茧、如卵、如禾,善如丝、如雏、如米之喻,正在于此。这里明显包含了从潜在之善质经过教育而向现实之善转化的辩证法。这比之人生而固有善性,进了一大步。
  荀子为了批判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与之正相反对的性恶论。其前提也是告子的"生之谓性",认为性乃"天之就也",①"不事而自然谓之性"②民不过,他所谓性与孟子之性不同,而是孟子所说之情。在他看来,顺人之情,必出争夺和淫乱,所以"性恶明矣"③。然而,性恶"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这就是所谓善,可见"善者伪也"。④由此表明,性原本为恶,善乃后起人为,为校正人之恶者。
  董子的人性论,显然吸收了其性恶的思想,形成了其性有恶质的观点,又吸收了其"善者伪"的思想,以为其教而善的观点。以为董子近荀者,即① 《孟子·告子》。
  ② 《孟子·公孙丑》。
  ③ 《孟子·离娄》。
  ④ 《孟子·滕文公》。
  ① 《荀子·性恶》。
第 52/8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