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董仲舒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① 《春秋繁露·竹林》。
  ② 《春秋繁露·玉英》。
  ③ 《春秋繁露·竹林》。
  ④ 《春秋公羊传》成公八年。

 
第六章辨物理、真天意的认识论
  任何认识论总是其本体论的贯彻,董仲舒的认识论也不例外。因此,在董仲舒宇宙论上的不同观点,必然导致对其认识论的不同理解。以往之所以在董仲舒认识论上发生严重的分歧,其缘由就在于此。以往的分歧主要是以下两种观点:一种以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为代表,认为董仲舒的认识论以"主观的比附为方法",以"密察神秘的本体"为目的,为"儒学庸俗化的典型"。多数人持此种观点。另一种以李民为代表,认为董仲舒的认识论为"朴素唯物主义的"并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这两种观点显然都抓住了董仲舒认识论的某些重要特点,但又都失之于们颇。我认为,董仲舒的认识论乃是其自然神论的贯彻,因而正如其自然神论自身存在有不可克服的矛盾那样,他的认识论也蕴含着许多矛盾,既有不少合理的成分,但又充满神秘主义的东西。对此,既不应以其合理成分而看不到其总体上的神秘主义,也不应以其神秘主义淹没其合理的东西。

 
一、辨物理、真天意的名论
  董仲舒作为自然神论者,与主观唯心主义者不同,他不否定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承认它的存在;但他作为客观唯心主义者,又认为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自身体现着神圣性。正是因此,董仲舒的认识论既不同于抹煞认识主客体之分及认识外物任务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而是明确区分了认识主体与客体及人们的认识活动,也不同于主张反映世界本来面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力图把人们的认识引向所谓神秘的本体。前面我们曾经指出,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就是在探索宇宙究极的故与理的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现在研究董仲舒的认识论,既可使我们深刻地揭示其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同时亦可发掘其中的合理成分。
  董仲舒的自然神论认为,"天"一方面有十端,由此表明了它的物质性;另一方面它又是具有封建人伦性的"百神之大君",这表明了它的神圣性。正是在此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互相感应的"天人合一"说。他认为,王者"受命于天",因而须"尊天之道",缘此又提出了圣人"法天而立道"的思想。既如此,与苟于的"不求知天"相反,他主张:"夫王者不可以不知天。"董仲舒的认识论可以说主要就是围绕着这个轴心展开的:通过知天的认识活动,观天志,体天道,立人道。董仲舒说:夫目不视弗见,心弗论不得。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①《春秋》记天下之得失,而见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无传而著,不可不察也。夫泰山之为大,弗察弗见,而况微吵者乎?故按《春秋》而适往事,穷其端而知其故,得志之君子,有喜之人,不可不慎也。②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③君子察物之异,以求天意,大可见矣。④这四段话虽然不是专门论述认识论问题的,但它们却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论问题。
  首先,关于认识主体问题。认识当然都有主体。董仲舒所说"目不视弗见,心弗论不得",以及"夫泰山之为大也,弗察弗见",显然都是相对于认识主体来说的。这里主体的范围是很广的,它既包含封建社会的上层统治者,又包含一般被统治的老百姓。不过,谈到观天意、体天道方面,他所说认识主体主要指的是"君子"、"王者"、"圣人"这些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如上面所说"君子察物之异,以求天意","夫王者不可不知天"⑤民"圣人视天而行"⑥等等,即表明了此点。当然这里的"君子"一般是指有高尚的道德和修养的人,它包括但不是专指最上层的极少数统治者。"王者"和"圣人"则确确实实指的就是极少数最高统治者了。他之所以强调"王者"和"圣人"为知天的主体,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这些王者和圣人才能体天之道,观天之志,以建立王道,至于一般人或老百姓,则只是待教而善的被动的接① 《春秋繁露·仁义法》② 《春秋繁露·竹林》。
  ③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④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⑤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⑥ 《春秋繁露·天容》。
  受主体,即所谓被教化者或芸芸众生。这些被动的接受主体,只可知物理,而不能发明天意。发明天意者只能是王者或圣人,一般人则只能在圣人或王者的教化下认识或接受天意。在这一点上董仲舒划分得很严格,这是董仲舒封建等级思想在认识论上的表现。由此联想到在我国长期盛行的"唯书"、"唯上"以及似乎只有伟人才有真理发明权的观点,实际上也是这种深深打上封建等级制烙印的思想或观点。
  其次,关于认知客体(对象)问题。对此,董仲舒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直接感知的对象,按照董仲舒的宇宙图式,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有十端的"天"外之"物",另一方面即是具有十端的"天"的实体内容--天地、阴阳、五行等;另一类属于间接认识的对象,即作为"百神之大君"的"天"及"天意"、"天志"、"天道"。以往的争论,认为董仲舒的认识论为朴素唯物主义的人,只见其直接感知对象,抹煞其间接对象;而把董仲舒的认识论完全归于神秘主义的人,则忘记了其自然神论的特殊性,只见其间接认识对象,忽略其直接认识对象。其实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自然神论的认识论的分水岭就在于:唯物主义者坚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面自然神论者则要通过认识"发现"客观事物的神圣性;而自然神论的认识论区别于人格神论的认识论之所在,它不认为在自然之天外另有一个超自然的天神存在,因而不是把人们的认识引向超自然的天神。因此关于上述的分歧,前者把本来是自然神论的认识论看作为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就从根本上错了;后者则把人格神论的认识论错误地归到董仲舒所主张的自然神论的认识论身上,这就完全抹煞了其对客观外界事物认识的合理内容。
第 40/8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