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这些泥沙、礁岩和森林随手堆放在岸边,岸边便形成了一座诺大的、傲世
独立的山——捞山。
捞山至今屹立在一马平川的东南海岸。只是后人为了避免触动秃尾巴子老李心
中的那块伤痛,把“捞”字改成“崂”,捞山也便成了崂山。
秃尾巴子老李在海上捞了三天,终于未能捞出父亲。母亲经过这一惊吓,不久
也离开了人世。他很悲痛,觉得是自己害了生身父母。他在流水清碧、苇叶繁茂的
马雅河畔,埋葬了母亲和父亲——那是一座没有死者的假坟,然后漂洋过海下了关
东。
那时候关东整个儿是一片荒山野林,只有少得可怜的几个土人,依靠石刀石斧
开荒打猎,勉强延续生命。秃尾巴子老李在一个年迈的土人的地窝子里落下脚。老
人家无隔夜之粮,劝他赶快另谋生路。秃尾巴子老李只是不听。第一天他采来野果。
打来野鸡、狗子。第二天他便开始了垦荒。一天下来,老人问他垦了多少,他翻着
手掌说不下一百亩。老人哈哈大笑。又一天下来,老人问他垦了多少,他翻着手掌
说不下二百亩,老人眯眯着乐。第三天下来,老人又问,回答是不下三百亩。这一
次老人不笑不乐了,等他上山时远远地随在后边。那哪儿是垦荒!飞尘蔽日,山摇
地动,数围古树连根拔起,荒荆野棘一扫而光,野獐雄狮难以行走的洪荒之地,眨
眼间变成了稻谷繁生、金波涌浪的沃土!……
秃尾巴子老李在关东数年开垦,把那里变成了一片丰饶富足的田园。他伐木成
舟,从大海的这一边接去了许许多多无法谋生的乡亲——这便是后来延续千百年的
“下关东”的开端;又在黑龙江中度过了几百年悠闲清淡的日子,终于回到了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