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文学经典 » 名家作品 » 茅盾文学奖作品集第三届《都市风流》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万家福站住,转过身,开始报账:“卖了三条牛仔裤,八条裙子,够可以吧?”
  “混话!你是给我干呢,还是给你自己干?我问你这些天,整天干的什么?”
  万老头发现儿子这几天心思好像并没全放在买卖上,从上海回来,办厂的事已闭口不提了,可又整天抱着一堆报纸杂志翻,晚上也不睡觉,又刻又写,印出一张张像“文革”时传单似的字纸来。
  那是万家福一条新的生财之道。
  他一直不甘心自己这个高智商的人只做小买卖,厂子办不成,总想干点别的。这次去上海,火车上碰到那个科技情报所的工程师,一席谈话使他又开了一窍。信息社会,信息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到上海取完货,打包送上火车。他归途上坐慢车,一路上专拣小站下车,下了车又专朝农村奔,注意察看当地地理环境、产品、资源,琢磨着这里什么条件可以利用,什么农副工产品可以发展。与当地乡镇负责人,建立了联系,了解了他们特有的产品、资源和缺乏的技术资料、物资。回来后,他白天卖服装,晚上找信息,把杂志、报纸上的各种信息资料,分门别类剪贴。然后跟市工商局疏通,办了一个“农副业信息服务部”的新执照。从此,一边卖衣服,一边兼营“信息服务”。他给去过的乡镇,寄去广告,宣称“要成为万元户,本部可代为提供可靠的信息和技术资料”。果然,大量来信购买信息,有的具体询问养鸡、养兔、养貂、养鱼虾,种葡萄、种苹果、种梨树等技术知识,有的要求提供原料、产品的信息;有的介绍自己当地情况希望给予指点致富之路……家福和几个同学合作,查资料,买书籍,与农科院、情报所建立联系,把有关技术资料信息提供给对方,提取五到一百元的服务、资料费。刚刚干了不到一个月,两千多元就进来了,而且供不应求,来信求援的越来越多,家福倒有一多半精力放在这个“信息站”上了。这样办下去,加上他的小摊点,一年挣上三四万不成问题,这样,即使没有父亲的首肯,办工厂的资金也有希望了。
  “您别管,反正把钱给您挣回来就行了呗。”家福不想对父亲解释,一则他不懂,二则他见钱眼开,自己的计划就会泡了汤。他把一天挣的钱交给父亲。
  万老头点点钱,除去本钱,净赚了四十多块,他满意地点点头。
  “家福,我问义民了,他不管。”
  “你怎么跟他说的?”
  “求他呗。”
  “光凭个嘴说,现在可不行,你以为街坊邻居就这么大的面?告你得舍本。”
  “我跟你张大爷说了,事成送台电冰箱。”
  “这么大的事,一台冰箱不行,还得加台彩电,现在就送。”
  “你小子狂,让他发句话就这么金贵?”
  “没有烧手的好处,人家肯给你办吗?”
  父亲蔫了,舍不得钱,明摆着不行,可再花两千,又心疼。
  “您拿钱来吧,明儿我去买。买了送去,房子就有戏。”
  “你有准?他不收咋办?让邻居瞧见咋办?他收了不办咋办?得把事儿想周全。”
  “您甭管了。明儿一早把钱给我预备好。”
  万家福说着对着镜子擦把脸,整整头发,扭头又出了门。
第 126/260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