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个役后而论,直接指挥者杨可世在战斗进行中确曾犯了不少错误,但是导致奇袭战全部失败的主要责任,却不在他身上
大军出发以来,前后两军一直保持联络.当天凌晨以前,当杨可世的大军隐藏在丛林后面时,就派出第一个使者驰往后军通知消息.夺得迎春门后,杨可世又急忙派去第二个使者告捷,兼催后军快来接应.据杨可世的估计,最多不出三个时辰,刘光世的大军就会接踵而至.杨可世的主导思想是及时掌握各道城门的防守权.一来防止辽方官员逸出,通风报信,搬来援军.二来便于迎接后军入城增援.两军合并,有了二万六千人的雄厚兵力,以之攻取王城,扫荡辽军的残余抵抗力量就绰乎有余了,他并无全部垄断功劳的意思.可是事态之发展,大大出乎他的意外.他既没有料到外城契丹人的抵抗会如此激烈——其实当他下达了一律摘杀奚、契丹人的命令后,就应当想到这是必然的后果.这才是他主观上犯的最严重的罪行和最大的错误,而他反而倒因为果地认为是由于契丹人的猛烈抵抗才迫使他下这道命令,真是愚不可及.他更没有料到近在百里内的后军统领刘光世在这个紧要关头,竟然会想再观望一下,逗留不进,坐视友军的死活于不顾,最后造成这次奇袭的功败垂成——才是奇袭战失败的主要原因.
原来刘光世接到头两起通知时,恐怕进城后还有一番恶战,乐得让杨可世去拼命,自己落后一步,等到瓜熟蒂落再去分享胜利果实不迟.杨可世派去第三个使者时,已遭到契丹人的激烈抵抗,使者为了督促刘光世尽快进兵,特别强调了战斗的紧张性和艰苦性.谁知惬怯成性的刘光世误解了使者的意思,认为战局已发生不利于我方的逆转.战局顺利时,他还想观望观望,战局逆转后,他又怎敢冒险上去接应?为了遮盖耳目,他率军在附近兜了一个圈子,借口迷途,就在当地驻扎下来,后来听听前方来的消息更加不利,他索性率部循原途逃回去了.谁也不会相信要找到近在咫尺的燕京城还会迷途,谁也不能原谅前方如此吃紧,负有接应重责的后军竟然丢下友军可耻地逃走.他冒着军队里的大不韪,竟然干出别人决不会干的事情.
一切胆小鬼干起可耻的事情来并不胆小,他有恃无恐的一条是父亲是都统制,无论怎样失机,父亲总要替他掩饰.刘延庆所谓"让儿子阅历阅历,长些见识",儿子的见识就是这样"长"起来的.在利害关系上越见得分明,在行动上就格外卑鄙和无耻.
十多年后,由于种种条件凑合,刘光世居然也成为"中兴名将"之一,与韩岳二吴并称.但他的这个"将"不是以善于打仗、善于战胜敌人,而是以善于见风使舵,善于从战场上滑脱出"名",这在当时也有了定评.
(九)
巳末时分,也就是宋军夺得迎春门的四个时展以后,宋军基本上肃清了奚、契丹人在外城的抵抗,它使一、两万名持械来斗以及徒手受戮的奚、契丹人流尽了鲜血或者连皮带骨都化为灰烬,使得几千户的房屋成为瓦砾堆,同时也使自己付出了将近一千人的代价.在外城的奚、契丹人并没有被斩尽杀绝,他们挣扎得性命出来,都逃往王城.耶律思轸堵塞了宋军前进的通衢,同时却畅开了供自己人撤退的渠道.这样就使王城的守御力量增加到几倍以上.
在宋军方面,除了战死者以外,又发生最糟糕的情况.一部分常胜军,甚至也有个别泾原军闯入奚、契丹人的家里,或者借口搜查隐匿逃亡,随意闯入汉儿的家里,干尽了盗劫、奸淫、杀人、放火等勾当.在军队里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口袋里装满别人的财物,手里沾满以发泄虐待狂为目的的鲜血,这部分军队就再也无法集合起来,听候调集再上战场去作战了.杨可世听到这项情报,虽然发狠抓住几个犯罪者正法,仍不能制止这些罪行的继续发生.此外,分守各城门的一千六百名士兵不能调动.现在,杨可世手里可以机动使用的兵力,只剩得半数左右了.
街垒上浴血苦战的情景还在眼前,手里的人马,有减无增,后军的消息杳然,派去的军使不是找不到传达的对象,空手而归,就是军使的本人也像石沉大海,一去后再也找不到踪影.这时杨可世所处的地位并不佳妙.他踌躇一回,回过头去问郭药师道:
"今日之事如何?"
这是一句有点畏缩,与杨可世一贯的气吞山河的气势不太相称的问话.契丹人的猛烈反扑,寸土必争,似乎给杨可世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影响.耶律思轸、耶律怀沙以及其他的战死者如果死而有知,一定要为此感到自豪的了.
杀了几个常胜军,郭药师心里是不痛快的,但他的特点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听了杨可世的问话,他恭敬地回答道:
"悉听统领指挥."
"攻城!"
杨可世不再踌躇了,他振作起来,发出雷霆般的命令.自己一马当先,率领郭药师、高世宣、甄五臣、赵鹤寿、石洵美、李侥等将领和三千名铁骑,浩浩荡荡,径奔王城而去.
在此之前,城中的秩序已经逐渐恢复,奔出家门前来迎接王师的汉儿也越来越多.就中还有一名文士当场献上一首七绝,表达他自己以及大部分汉儿的"俟我后,后来徯晚"的向往心情:
"破虏将军晓入燕,
满城和气接尧天.
油然叆叇三千里,
洗尽腥膻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