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文学经典 » 名家作品 » 茅盾文学奖作品集第三届《金瓯缺》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赵龙图虽反对撤兵,却说不出一个道理来,宣赞且说此中利害如何?"
马扩扼要地重复了自己的几点想法,还补充了刚才在众人面前不便明言的机密话.他注意到童贯听得很仔细,特别对李处温的一节更加感到兴趣.马扩直截了当地反问道:
"主张撤兵的,都只为自己打算,不顾国家大局.马某且同宣抚本人意下如何?"
"俺心里兀自狐疑不定."童贯说了一句他难得说的老实话,"这等大事,难道一战失利,就此罢了手不成?如今听宣赞这一说,大事尚有可为,俺听了心里也就踏实.宣赞快去找刘参谋,只要说得动他,俺仍主进兵之议,伺机力图反攻.至于宣赞深虑退兵时受到掩击,此言也深合吾意.宣赞找到刘参谋时,务必把这层意思,与他阐明."
"这些马某都领会得."马扩一席话说服了童贯,使他对进兵之议也热心起来,心里觉得舒畅些."马某这就去找刘参谋,就说奉宣抚之命,与他谈话的.谈了后再给宣抚回音.宣抚好歹要打定主意,不为浮议所惑.马某才好办事.再者王介儒一行人现在安顿在行馆中,须得有人去款待他们数日,既要严防他们透露军情,又要虚与委蛇,待军事稳定后,再与他谈判.耶律大石提出共同御金之策,事关大局,须得朝廷作主.依马某末见,为长久之计,这例也未始不是一策,只是还要看看时势再说."
"司里的人都已归心如箭,巴不得插翅高飞,早离开这块是非之地,哪有心思再留下来承办公事?况且俺的心事也难与他们一一明言.这接待辽使之事,说不得,也只好——并烦劳宣赞了.宣赞快去找了刘参谋来与俺回话."
(五)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主张撤退就是承认战败,两者在这里是同义词.当然他们口头上也还有些好听话,说什么暂时撤退是为了保护大军安全,是为了组织更好的进攻等等,但根据当时当地的特殊条件,这种说法是不现实的,前线的战士都了解这一点.
马扩抽空去摸一摸宣抚司各人心里的底.
蔡攸是不怕承认战败的.他虽是伐辽战争发起人之一,但此番北上,奉有明旨,只管民事,不问军政.军事上的失败,应由都统制种师道负责,即使要向上追究,也只能追到童贯身上,无论如何不会追到他蔡攸头上来.再则,对于战败的后果,他也没有往深处去想,更没有联系到他的根本利害.战败了顶多与没有发动这场战争一样,还会有什么更大的祸水?朝廷之所以要发动这场战争,戳穿了说,无非是一场儿戏,成功了大家兴高采烈,失败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顶多另外再找个题目去"玩",天底下好玩的事情多着呢,岂止战争一件!北齐后主的兄弟建议兄长把一个捆绑着的宫女装进木箱里,再放进几斗蝎子,大家都去欣赏蝎子折磨那个宫女的奇观.后主看了,果然十分称赏,还责备兄弟道:"如此乐事,何不早来奏知?"在蔡攸的心目中,收复燕云,又何尝不是这一类的乐事,可惜它玩起来没有那么有趣,不能为他们提供官能上的快感.既然如此,不如借此下台,早点回东京去另找别的玩,何必再留在前线寻欢不成,反而惹得一身腥臊?因此蔡攸主张撤兵是十分自然的,毫不足怪.
宣抚司的僚属们只有与他们本身利害有关时才关心前线战局.现在他们的共同看法是败局已定,童贯也将下台.既然在前线已无油水可捞,剩下的事情就是逃命要紧.他们虽然都顶着"立里客"这个光荣的头衔,却没有哪个准备壮烈牺牲,做"立里"的殉葬品.殉主而死的田横五百舍人,那只是书本中渲染得热闹的平话故事,谁又真到海岛中去核实过?如果真有那么一回事,那肯定是一群大傻瓜.他们才不稀罕那样的大傻瓜呢!富贵不得,退而求身家的安全,主张撤退,这完全符合推理.
赵良嗣是伐辽战争的真正老牌发起人,并且始终参与其事.对他赵良嗣,这场战争不是儿戏,而是以他的生命为筹码的赌博.赌输了,逃不脱首先发难的责任,肯定要受到充军流放以上的处分,这是毫无疑问的.说他再想逃回去投靠李处温,那倒是冤枉他了,他不但无此想法,而且事实上也无此可能,耶律大石早已断了他的归路.因而与宣抚司的僚属们相反,他力主坚守,企图转败为功,他的态度是明朗、坚决的.只是目前他处在倒霉的地位上,他的话已不能见信于人.因此他把马扩看成为救命稻草,竭力怂恿他去说服刘鞈,还替他出了许多点子.
童贯是这场战争的实际负责人,一战而败,虽然可以把责任推到种师道头上.事实上,这三、四天中,他每天都有两、三道奏章上奏,反复说着同样的话.但毕竟种师道也是个大员,有专折上奏之权,他也生着一张嘴,三对六面,童贯未必就可以脱尽干系.何况他的贪欲心极强,不到图穷匕现,不肯轻易罢手.因此他对撤兵或进兵之议,持着犹豫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点上,赵良嗣比马扩的认识要深刘些.马扩听了童贯的一席话,认为他已经真正反对撤兵了,赵良嗣却劝马扩多多促进童贯,说"事之成败,端系于宣抚之一念",含有怕他中途变卦,要促使他坚定下来的意思.这是深明童贯心里底蕴的话.
主张或反对撤兵,各人都有自己的利害关系,自己的心理背景以及一套在表面上听起来也是振振有词的说法.对于他们各人所抱的态度,马扩都可以理解.
马扩大惑不解的是刘鞈的态度.
马扩向来不把刘鞈看成为宣抚司里的一伙,不仅因为他跟他们父子都有交情,刘鞈还是他父亲马政的朋友,是他的父执,更因为刘鞈在西军中多年,历练军事,做过许多有益于大众的事情,平日的议论与主张与西军中人多有吻合之处,并且颇能主持公道.在马扩的心目中,毋宁说,对军队中的文官刘鞈例外地抱有一定程度的尊敬.现在他听到刘鞈坚决主张撤兵,种师道这样说过,童贯、赵良嗣又先后加以证实.马扩自己还为刘鞈找出一些理由来解释,认为他大约是受了宣抚司同僚的影响,对战局作了错误的判断所致.他相信这不过是个技术问题,只要把道理和利害关系讲明白了,一向通情达理的刘鞈一定会从善如流,改变主张.他既然能够说服童贯,难道说不服刘鞈?
像常有的情况一样,凡是主要负责人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拿不出一个明确的主张,就一定会有人取代他的地位,挺身而出,代他发号施令,成为事实上的负责人.因为这时大家都在期待着下一步怎么办,拿得出主张的人必然是具有权威性的人物.在这间不容发的战争关键时刻尤其是如此.
刘鞈对于撤兵之议是言之成理、持之以坚的.许多人相信他之坚持,确有事实上和理论上的根据,而并非专从个人利害出发.这就大大增强了他的发言地位.当童贯首鼠两端,狐疑不定时,他就毅然出来发表自己的主张,操纵舆论,代替童贯指挥一切,一时成为大局的中心人物.
马扩好容易找到他,他刚从前线回来,扑面灰尘和满身大汗还来不及洗去,就赶紧吩咐许多早在他家里等候着的人们去赶办那些要紧事情.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他的理论为根据的指挥系统.人们听他的话,按照他的命令办事.
他冷淡地招呼了马扩以后,把他放到最后一个不重要的客人的地位上来接待他.马扩意外地发现他比顽石更难点头.马扩对他说的种种理由,他一句都听不进去.他说:"兵家见利而进,不利而退,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不允许违背."当马扩说到耶律大石扬言要在三数日内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击时,他抓住这个把柄,大发起议论来.
第 173/377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