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伴使副姚璠等三人忽然在凌晨四更时分接到皇后懿旨,要他们今天上午伴同南使马扩前去南城瑶光殿等候"陛见".
从他们接受这项任务以来,从上头接到的有关指示,都是要他们设法延宕南使"陛见"的日期.仅仅在四天以前,他们还受到萧皇后面谕,要借刘宗吉事件为由,做一篇"硬里有软,柔中带刚"的文章.他们十分清楚皇后的不一定出之于口,但在示意之间就可令人体会到的本意,一来是借此机会压压南使的气焰,二来也无非是生些波澜,借以拖延接见的日期.如果说,当初要拖延接见的原因是由于国是未定,国策未决,那么今天急如星火地要接见马扩,一定意味着内里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他们知道昨夜的御前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带有决定性的会议.可是会议的结果没有人通知他们,在懿旨中没有透露任何消息,传旨的内监也没有任何口头补充.他们身为接伴,却要他们去做没有被讲明原因的工作,这分明是轻视他们,没有把他们看成参与朝廷机密的密勿大员,而只把他们当作一件外交工具使用,这使得他们非常不高兴、不满意,不禁形之于辞色,并且在彼此之间使用着暗号密语,甚至于不顾礼貌地当着马扩的面以契丹话交谈,来作种种猜测.他们所依附的分明是一个岌岌可危的小朝廷了,他们猜度、揣测的事情,很可能就朕兆着这个小朝廷的迅速崩溃,但在崩溃前,人们还是有嫉忌、猜疑、仇恨,并且一步不放松地要夺回他们认为自己应有的权利.人们就是这样受到惰性规律支配的.
这次马扩比他们更加了解事实的真相,知道这次被突然召见的背景和内容.现在是轮到马扩向接伴人员保密了——保辽政府向它自己的官员所保之密.他像翻阅一本书一样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内心,看到他们在他面前掩盖得不太高明的坐立不安、神情异常的行动,心里不禁窃笑.
高大、华美而有狭窄窗洞的礼车刚驶到瑶光殿的台阶前,车轮还没有完全停止滚动,宰相李处温早就带着一批大员从里面迎接出来.
一昼夜的辛苦,在李处温一向保养得很好的白哲肥胖的脸上刻划出憔悴劳累的神色.他脸上同时并且交替地出现了两种表情:对于接伴人员是严厉的,似乎他已经猜透他们的心思,看出他们的不满意,谴责他们不该过问不应当由他们过问的事情.这是在官场上、在上级对下级之间最经常出现的一种表情.对于南使马扩,则是殷勤的、含情脉脉的,仿佛在向他邀功道:"你马宣赞呀!总该知道俺昨夜为什么弄得一夜没有睡好吧.人家给你办好了事情,你可不能过河拆桥呵!"
李处温的表情可以随各人的理解去理解它,反正他没有说话,没有明白表态,可是在他内心中确乎是这样想的.他非但不想在各自的对象面前掩盖这种表情,反而希望他们毫不含糊地理解此刻他对他们的这些想法.
这一切都在马扩的意料之中.
但是大大出于他意料之外的是,接见仪式并不在典丽蟊皇的正殿上举行(这瑶光殿原来是辽皇帝建造在南城、专作避暑之用的行宫.据马扩了解,昨夜皇后还在宫内举行御前会议,今天忽然老远地搬到这里来接见他,这分明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临时措施).李处温把接伴人员和随从们截留在外殿上,那里也已经等待着许多官员和内廷宿卫人员.他们正在低声而急促地议论什么,他们的脸上也同样表现出一种已经听到什么、猜到什么、急于要想揭穿秘密的迫切的神情.他们也希望从李处温的面色中找到这个答案.可是李处温看见他们时,只是傲慢地点一点头,自己带着马扩,一直走进皇帝和皇后的寝宫.这里本来是一间偏殿,临时布置成为卧室.偏殿原来也是宽敞和通风的,由于患了不治之症的皇帝特别畏寒,用了层层帷幕和许多架屏风把它分隔开来,使它的实际使用面积并不比一辆礼车大多少.因此在这个避暑的行宫里,反而显得闷热异常.
寝宫里的布置也有点杂乱无章,但这是一种有计划,有意识的杂乱无章,为了制造某种气氛,达到某种效果经过精心结构的杂乱无章.马扩一进门就看见高躺在寝台之上的秦晋国王耶律淳的正身.他额上包一块黄绸帕,用几只绣了龙凤的半新不旧的引枕垫住他的背脊,再加上几名宫女在旁扶持,好容易才使他可以勉强保持一个半坐半卧的姿势.在五月下旬炎热的季节中,他仍旧齐胸口盖上一条杏黄绫被.没有喝干净的药盏里还冒着热气,还有几碟蜜饯小食凌乱地摆在他右手可以摸到的茶几上,看来这个皇帝也像普通的老人一样喜欢吃点甜食.可是他的手的用处是不大的,他只要努努嘴,熟悉他脾气的宫女们就会把他喜欢吃的小食直接递进他口里.事实上,在马扩进来以前的一霎那,就由宫女喂他喝了一盏参汤,希望依靠它的力量,使他能够在接待南使的全部过程中,提起精神来,保持比奄奄一息略胜一筹的神态.
关于耶律淳的健康状况,外面已经传说得很多了,要掩盖是做不到的.能够让马扩看见他的正身,能够让马扩听他讲几句话,用人为的和药物的力置,把他修饰得比本来的情况好一点,这已经是很满意的了.
一个带病的皇帝给一个从(禁止)到精神都是十分健康的皇后作出强烈的反衬.萧皇后的闺名叫做普贤女,由于她的绝色,连带着使这个宗教气息非常浓厚的闺名也染上了一层艳丽的光彩.如果每一个有个性的人都可以用某一种颜色来象征他,那么没有其他的颜色比从雏鹅的嘴巴上刚长出来的嫩黄色更能够象征她的为人了.她曾经用这种艳丽的色采蛊惑了朝廷里许多上层贵族,连天祚帝也曾用白居易的两句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对她表示轻薄的赞美,并且经常要利用各种借口把她召进内廷去,以便饱餐秀色.在他们那个阶层中,她并不以特别放荡出名,当然也不是一个女圣人.她懂得怎样利用自己身上的特点来获取她主观上希望得到的东西.这就弥补了她的平庸的丈夫的弱点,而使他们这对夫妇成为辽廷内最华贵、最活跃、最有好名声的贵族夫妇.
现在,她完全摒弃了皇后的架势和排场,连一架珠帘也没有用上,就这样随随便便地坐在丈夫寝台旁边的一张椅子上.以一个家常妇女的姿态出现在南使面前.这里不像是两个朝廷即将举行重要谈判的场所,倒像一个贵族家族招待朋友的普通的叙旧会.
虽然如此,这里并不缺少戏剧化的气氛.普通人在舞台上把自己打扮成为帝王后妃,固然是在演戏,真正的帝王后妃由于某种需要,把自己打扮成为普通人,也未始不在演戏.善于揣摩人们心理的萧皇后,利用主人的地位,把这里布置成为家常的环境,目的是希望用一种亲切的、家常的谈话来缓冲一场剑拔弩张的政治谈判.她要试一试自己柔和的力量能不能软化这一头她已经从接伴人员口里听得很多的初生之犊.
李处温把马扩引到帝后面前,耶律淳点一点头,忽然伸出舌尖,绕着嘴唇四周舐咂一下,似乎正在回味最后一口参汤的滋味.希望从那里汲取得力置来应酬这个他根本不了解、但还是很怕与之见面的南使.他不过是按照别人的导演来演这幕戏罢了.萧皇后连忙插进来弥补他礼貌上的欠缺不周,她从座位上欠起身子来,回答了马扩的施礼,微笑地用纤指指一指她身边一张空椅子.所有国君接见使节的隆重的礼节仪式都蠲免了,这幕戏就是以这样的家常形式开场.
耶律淳被指定要说一套开场白.
"天祚帝蒙……蒙尘……以还,"他艰难地开口道,"兢兢业业.今且蒙贵大使莅……莅止敝地,渺……渺躬……不……谷……"他还用了一个介乎"朕"与"俺"字之间的含混不清的声音继续说,"渺……躬深感盛德,只是朕……朕身染重病,皇……后……"
这段开场白在事先是经过教导、背熟并且演习过的.无奈耶律淳的确已病入膏肓,他心里一慌,就把它说得支离破碎,不成章句.特别是,他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第一人称,于是他把汉书中读过的所有皇帝的自称都用遍了(像他这样一个高级的契丹贵族,从小就受过很深的汉化教育,读过很多汉书).他记得起儿童时期读过的书,偏偏记不得眼前的东西.他绞尽脑汁仍然找不到一个折衷于既要不失身分,又要表示谦逊的适当的称呼.幸亏他说到皇后,想到皇后是他的万应灵丹,于是他艰难地把脸侧向皇后一边,希望她来搭救他.他这样做不仅早已成为习惯,而且已成为他的本能了,凡是他办不到的事情,有困难的事情,都要求助于皇后,而皇后也确乎是万能的,听得懂他的一切有声和无声的呼吁,及时地、悄悄不露痕迹地挽救了他.这时她轻轻哆开口,作了一个发音的示意动作.他突然省悟了,犹如绝处逢生一样,急急忙忙抓住它道:
"是了,是了.就是这个'寡人'."
一盏人参汤给予他的力量又重新回到他身上.他忽然精神振奋起来,比较容易地转向马扩,把这段用"寡人"这个事前考虑再三的不亢不卑的第一人称贯串起来的开场白重新全部地背诵一遍:
"自天祚帝蒙尘以还,寡人身受朝臣军民之重托,践此大位.兢兢业业,深惧陨越.今蒙贵大使莅止敞朝赐教,实感盛德.怎奈寡人身染疾病,国事全由皇后主张.贵大使如有指教,请与皇后面谈,寡人无不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