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茅盾文学奖作品集第二届 《钟鼓楼》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凡知道慕樱底里的人,大率分成尖锐对立的两派,一派视慕樱为
时代潮流的峰尖人物,觉得她的头上几乎有著一个灿烂的光环;另一
派则视慕樱为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一提及她的事情,便怒不可遏。
慕樱的出现,以及知情者围绕她所产生的激烈争论,的确是北京
当代社会生态景观中万万不可忽视的一隅。
也许将来的北京人,对她这样的人物不会觉得有什么新意,并且
丧失了争论的兴致和必要;但是,他们至少应当知道,这一切究竟是
怎么曾经从波层下面,涌升到浪尖之上的。
慕樱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她出生在南方一个僻远的小镇上。一九
五八年春天,正当她即将中学毕业的时候,她在报上读到一篇几乎占
据一整版的通讯。通讯介绍了一位元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抗美援
朝战争中的残废军人,拿出自己的全部复员费,白手起家,在北京一
条胡同中办起了一个街道工厂。他领导著一群原来的家庭妇女,和一
些街道上的残废人,生产出了极其有价值的产品,放了 「卫星」。慕樱
永远记得她头一回读到这篇通讯的情景,那是午休的时候,在校园中
的一株老桑树下,熟透了的桑葚偶尔落到报纸上,留下一些殷紫的印
迹。通讯写得好极了,用了散文诗般的语言。配合通讯,登出了那位
英雄的照片。慕樱久久地望著那张照片,她毫不犹豫地生出热烈恋慕
之心。她是校广播站的广播员。下午两节课后的「听广播时间」里,
她向全校师生朗读了那篇通讯,朗读中她的眼泪几次落到报纸上,与
第 244/494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